低代码是一门好生意吗?
低代码正站在风口之上,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。
根据Gartner最新预测,到2021年全球低代码开发技术市场总额将达到138亿美元,比2020年增长22.6%。
Gartner(2021年2月)低代码开发技术收入
(单位:百万美元)
云服务商如阿里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、谷歌云、AWS、微软等,纷纷将目光放在这片赛道之上,推出了自家的低代码/无代码开发平台。
与此同时,传统的软件巨头与SaaS厂商也紧跟时代大潮,例如:Salesforce、ZoHo Creator、SAP、甲骨文、浪潮、金蝶、用友等知名企业,同样入局低代码开发平台。
像北森、销售易、致远互联等垂直领域SaaS厂商,也在发展自己的PaaS平台中,引入低代码开发理念。
爆火的低代码
低代码最初的火爆,可以追溯到2018年。当年,OutSystems宣布获得KKR和高盛的3.6亿美元投资,估值瞬间超过10亿美元,成为新晋独角兽。
然而就在人们对OutSystems获得高额投资惊叹时,同年8月,低代码开发平台Mendix被西门子以7亿美元收购,并于今年1月正式登陆中国市场。
国内的低代码创业公司如:奥哲网络、ClickPaaS、宜创科技、数式科技、轻流、搭搭云、魔方网表、iVX、葡萄城、凯特伟业等,也于2018、2019年纷纷获得投资,发展势头不错。
其实低代码概念已经诞生了20年,一朝之间却成了国内外最火爆的细分赛道之一,这是为什么?
对此,Gartner研究副总裁Fabrizio Biscotti表示:“低代码应用开发不是新鲜事物,数字化带来的颠覆、超级自动化、可组合业务的兴起,都导致了各种工具的涌入和需求的激增。”
伴随着云计算及以互联网发展愈加深入,企业的IT系统和业务的结合变得更为紧密,对于IT产品的开发能力,要求也更加灵活、更敏捷。新增需求之下,开发人员的能力与基数却跟不上这种发展速度。
2018年之后,国内经济放缓,“降本增效”成为时代特性,企业上云成为趋势。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,也要求软件的迅速迭代。
2020年,新冠疫情的爆发,进一步让疫情期间远程开发的需求激增,持续推动了低代码的普及。
由此可见,低代码的爆火有其偶然性,但也不得不承认,的确是风来了。
谁在抢滩低代码?
目前,低代码开发平台逐渐出现几大明显的势力集团:
一是,大型云服务商。进入低代码领域,目标是大力发展SaaS应用,进一步增加其云服务的售卖和粘性。
例如:2019年4月,阿里云发布了SaaS加速器战略,旨在让ISV和开发者只要简单拖拽,就可以快速搭建SaaS应用。腾讯云随后也推出SaaS加速器计划。
SaaS加速器,其实就是一个低代码的开发平台。阿里云和腾讯云都希望通过这样的策略,吸引更多的ISV将产品和应用搭建他们的云上,完善云应用生态圈,让更多的企业选择自家的云。
二是,传统软件企业,如:Microsoft、Oracle、SAP等。因为拥有软件开发的多年实践和积累,加入低代码领域,希望延续其开发实力。
三是,SaaS巨头企业。进入PaaS领域,进而在低代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。
例如:以CRM领域为核心,增强AI和数据分析能力的Salesforce;以IT服务管理(ITSM)/HCM为核心的ServiceNow等,都在Gartner低代码应用平台魔力象限中居于领导者地位。
四是,低代码领域的创新企业。OutSystems、Mendix等低代码创新企业,由于强劲的产品力和优秀的体验,同样在Gartner低代码应用平台魔力象限中处于领导者地位。
这几类不同的低代码玩家,主要起源于两个途径:
一个是纯粹以低代码平台为目标的发展方向,例如:OutSystems、Mendix等低代码创新企业。
另一个是自家使用的业务开发平台,将其业务开发能力对外开放,成为某一业务领域的低代码开发平台。例如:国外的SaaS龙头Salesforce、ServiceNow等,国内的知名SaaS企业销售易、北森等。
不同的起源造就了不同的能力,即通用开发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。
对于通用型的低代码平台厂商,因为没有任何应用产品可售,其收入模式主要是围绕平台的生态收入。这就需要低代码平台厂商大力发展ISV、实施伙伴等生态合作。
对于专业型低代码平台厂商,其收入主要来自业务应用而非平台,所以它们的使用者主要是自己、ISV和实施伙伴,让集成和交付更容易。
毋庸置疑,低代码平台在提高软件生产效率方面具备较高的价值,但是如何将其价值变现,仍是国内低代码平台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。
低代码是一门好生意吗?
目前,国内低代码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化。相比之下,有国外头部SaaS企业做参考的商业模式,或许是国内厂商的一种主流选择。
首先,在助力SaaS企业开拓PaaS业务方面,低代码开发平台可以帮助SaaS企业提高自身产品开发效率,满足大型企业客户对于个性化应用的定制需求。
Salesforce、ZoHo等相对成熟的SaaS厂商,就是通过自家的低代码开发平台,针对大型企业客户对个别需求进行定制化,满足需求的同时,也能加快产品的开发周期。
其次,SaaS厂商自建的低代码开发平台,还可以帮助自家SaaS产品开拓PaaS业务建立平台生态,增强SaaS厂商的整体服务能力。目前国内的销售易、北森都是在走这一路线。
最后,SaaS厂商将低代码开发平台售卖给客户、ISV使用,让客户能够基于平台二次开发,独立开发自己的应用软件。
可以说,无PaaS不SaaS,头部SaaS都有一个巨大能力的PaaS。
这是因为PaaS的价值在于,客户对非标产品和服务有强烈需求的情况下,它能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交付,从而达到规模化。
从这个原点出发,国内SaaS厂商做的PaaS大多是APaaS(Application PaaS),即低代码平台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SaaS厂商形成低代码平台需要两个关键要素:
一是,客户本身集中度高,这才有抽取共性的业务基础。
二是,初期积累足够多的客户,这才能抽象出足够多的共性需求。
例如:Salesforce在2004年开始做PaaS时,已有十多万客户,其中有大比例是中小企业;而国内聚焦大客户的CRM公司在2016年前后开始投入PaaS时,客户量级普遍在数千家左右。
如果SaaS厂商直接为了更高效服务大客户定制化需求而做低代码平台,这是不符合PaaS基本逻辑的。
尽管头部SaaS厂商发展低代码平台有诸多优势,但国外市场能跑通的方法,不一定全部适合国内。
一个残酷的事实是:Salesforce每年花10亿美金做PaaS,实际带来的营收才占总营收的10%。而Salesforce投巨资做PaaS还有一个前提,就是美国资本市场认这种不盈利,却现金流相对良好的公司。
但是在中国,无论是IT发展水平,还是资本市场对科技公司的认知,都和国外市场有很大的差距。
对于相对成熟的SaaS厂商而言,低代码平台确实是助力已有产品和服务腾飞的二级火箭。但在何时做、怎么做低代码平台上,SaaS厂商还需结合自身实力和阶段,审慎判断。
与头部SaaS厂商深厚的资源沉淀相比,在起步阶段的低代码创新厂商就更需要寻找突破点。
在低代码平台的发展初期,产品定位要找准产品切入点,且要选择企业自身具有优势或资源积累的点,这样才能确保产品推出之后更容易获得客户,进而拓展到其他领域挖掘更多客户。
同时,低代码创新企业应善于借助资本的力量,丰富自身的生态资源,如:Mendix借助西门子的力量实现业务转型和升级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总体而言,低代码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理念,并不仅限于SaaS,而适用于所有的信息领域。在这一波新技术浪潮里,各类玩家将如何乘着低代码这枚二级火箭升级发展,我们拭目以待。
相关阅读
【科技云报道原创】
转载请注明“科技云报道”并附本文链接